首页 教育资讯 入园入学 育儿知识 文化素养 幼儿园教育 语文教育 图片资源 儿童视频 幼儿园 机构

文化知识与故事

相关类别: 历史百科 古诗词 文化知识与故事 儿童艺术培训 儿童口才培训 体能训练 儿童潜能开发
信阳儿童网

三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为何没有南下(三国时北方少数民族)

来源:网络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5-17
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时候,为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历史,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做一下回答: 第一,此时的北方民族势力衰落,不具备入主中原的可能; 第二,处于北方的魏国对于北方

在写作历史纪实小说《悠悠子衿女儿情---一代才女蔡文姬》的时候,为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历史,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我想从两个方面做一下回答:

第一,此时的北方民族势力衰落,不具备入主中原的可能;

第二,处于北方的魏国对于北方民族还具有绝对的控制力。

01

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史学界一般把魏国的建立作为这一时期的开始。

其实早在董卓专权擅政时,中原地区的混乱就已经开始啦。名义上还是大一统的汉室朝廷,但中央权威已经荡然无存。朝中大臣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地方,军阀割据,诸侯势力自行其政。诸侯之间相互攻伐,战争连年不断。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洛阳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蜀吴相继建国,历史进入三国鼎立时期。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公元279年,西晋发动了灭吴之战,攻占吴国都城建业,吴国灭亡。司马炎结束了八十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西晋承袭了曹魏领土,消灭蜀吴之后,在281年国土面积一度达到了543万平方公里。疆域北到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到大海;南至交州(今越南北部);西至甘肃、云南,与河西鲜卑、羌族及氐族相邻。国家统一,疆域广大。

但这种统一稳定的局势,没能维持多久。

太熙元年(290年),晋惠帝继位,外戚杨骏辅政,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八王之乱”, 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迅速爆发。

从东汉以来,分布在西、北边疆的游牧民族开始陆续向内地迁徙。

光武帝刘秀打破了西汉以来严禁边民内迁的铁律,大量的游牧民族以各种方式迁入内地。

魏晋时期,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和补充因连年战争所造成的内地劳动力的不足,还强制迁徙他们进入内地。在西晋时,关中户口百万,其中少数民族就占了一半左右。

进入内地的游牧民族,最主要的有匈奴、羯、氐、羌族、及鲜卑等五族,史称“五胡”。

公元304年,氐族首领李雄占领了成都,自称“成都王”,史称”成汉“;同年,刘渊起兵离石,自称“汉王”,史称“汉赵“,这是五胡建国的开始。

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先后有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政权,西晋士族及百姓被迫南迁。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登基,东晋开始,历时五十二年的西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对峙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从东汉开始南迁,历经魏晋,逐步建立政权,入主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这一时期,中国领土四分五裂,政权频繁更迭,缺乏统一集中的中央集权,是历史上最为黑暗悲催的时期。

了解了魏晋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过程,现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一历时现象为何没有在三国分裂时期出现。

02

匈奴、鲜卑民族的崛起和衰落

中原地区最早期来自北方的威胁主要是匈奴。

匈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鸣条之战,商汤战胜夏桀,夏后氏族裔被迫向北迁徙,逐水草而居,慢慢发展为北方的游牧民族。

从周朝开始,匈奴就开始逐步繁盛起来,在冒顿单于(前234---前174年)时期,匈奴达到了鼎盛。

冒顿单于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了强大的匈奴帝国。其疆域南起阴山,北抵贝尔加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成为北方最强大的民族。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出兵大漠进击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围困,几乎全军覆没。通过贿赂冒顿单于之妻才得以解脱。

之后刘邦意识到匈奴的强大,于是韬光养晦,采取和亲的政策,休养生息。

汉初历代帝王都延续了这一政策,对匈奴年年纳贡称臣,屈辱妥协。尽管如此,北方边境还是每年遭受匈奴的侵略,人口被杀,妇女财物被掠夺。

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采纳大行王恢的建议,派遣三十万大军在马邑设伏准备围歼匈奴,不料计谋被识破,计划失败。但从此开始,汉朝正式对匈奴作战,结束了长期以来屈膝求和的政策。

到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朝与匈奴多次交战,其中规模较大的关键战役就有三次。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举历代帝王韬光养晦所积蓄的军力财力,彻底击败匈奴,一雪前耻,汉匈关系开始发生根本的转变。

此时的匈奴由于遭受汉朝的沉重打击,势力大大削弱。同时,匈奴内部贵族为争夺单于位,发生了内讧,进一步衰落。

刘秀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正式分裂为南北两部。

北匈奴在汉朝以及周边少数民族和南匈奴的联合攻击下,被迫远逃漠北,从此之后彻底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威胁。

而南匈奴不断南迁,依附中原地区居住,逐步汉化,接受汉朝的管理。

至此,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弱化,北方边塞处于暂时稳定状态。

尽管汉末时期,南匈奴的于夫罗单于,右贤王去卑等不断参与镇压黄巾军和地方诸侯的混战,但整体上处于可控制状态,没有构成对中原的威胁。

鲜卑族是原先的东胡部落,被冒顿单于打败后分裂为两部。分别退守到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了后来的乌桓族和鲜卑族。

北匈奴北逃,南匈奴南迁,空出了大量的地域。此时处于东边的鲜卑趁机进入,占据了其大片的蒙古草原。对中原王朝也是蠢蠢欲动,伺机入侵中原。

但北方的地方诸侯还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他们对北方民族的防范和抵御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03

三国时代,北方民族已不具备入主中原的势力,曹魏政权始终保持对北方民族的绝对控制

汉末初期,处在幽州地区的公孙瓒,作为北方最具实力的诸侯,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作战勇敢,屡获战功,始终保持对北方民族的高压态势。

公孙瓒经常与身边数十个善于骑射的部属骑着白马,左右为翼,号称“白马义从”,不断进击鲜卑、乌桓等的侵略,威震幽燕。

界桥之战,袁绍击败公孙瓒后,占据了冀、青、并、幽四州,统一了河北地区,进一步保持了对北方民族的控制。

曹操战胜袁绍以后,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北方民族的管理。

建安七年(202年),南匈奴单于呼厨泉跟随袁绍外甥并州刺史高干、河东太守郭援叛乱,曹操派遣司隶校尉钟繇围困呼厨泉于平阳,呼厨泉投降。

曹操又使右贤王去卑诱质呼厨泉于邺城,避免其惑众生乱;让比较顺服的右贤王去卑代行国事。

后来又把南匈奴之众分为五部,以削弱其实力,并派遣汉人为其各部司马,以控制匈奴贵族的权力,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在削弱匈奴贵族军政权势的同时,在经济上仍给与优裕的待遇以减弱其对抗情绪。对内迁的匈奴部众,允许他们定居汉地,从事农业经济。

与此同时,对于并州这个胡汉杂居的战略要地,曹操特别注意派遣精干的官吏去治理。如河东太守杜畿,并州刺史梁习等,都是曹操精心挑选的官员,而且都做出了出色的政绩。

曹操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匈奴的控制,起到了稳定边塞的效果。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也为了彻底解决辽西、辽东、右北平三郡乌桓入塞为害的问题,决定远征乌桓,最终彻底平定乌桓,解除了北部边患。

220年,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承爵位,后接受献帝禅让登基为帝。

曹丕对外一向主张讨伐,志在实现一统山河。借机征伐东吴的机会,平定了青、徐一带的割据势力,稳固了北方的统一,曹魏势力更加强大。

同时派遣镇西将军曹真率部将讨破叛胡治元多、封赏等,平定河西,稳定了西北部边陲。

226年曹丕驾崩后,年轻的曹叡在洛阳继位。

青龙元年(233年),鲜卑步度根与柯比能联合反叛,曹叡命秦朗率军征讨,迫使其败走漠北,

之后步度根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九月,匈奴首领胡薄居姿职等人又率部反叛,大将军司马懿派部将胡遵指挥平叛,击溃叛军迫使其投降。十月,步度根部落另一首领戴胡阿狼泥等人到并州,表示愿意归降。北部边患基本解除,骁骑将军秦朗班师回朝。

景初元年(237年),辽东公孙渊反叛,自称燕王。

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率兵四万出兵征讨辽东,诛杀公孙渊父子,平定叛乱,维持了北方的安定。

从整个三国时代来看,作为北方的曹魏政权,是三国中势力最为强大的,而且一直保持着政权的稳固。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上都保持着对北方民族的绝对优势,没有给北方民族入侵中原任何的机会。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地方割据的局面渐渐出现。随着董卓乱政,到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辗转回到洛阳时,割据局面已经形成。就在这一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今河南许昌),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治地位。曹操开始在许都附近实行屯田,并操练士兵,渐渐地,曹操的势力已经控制了黄河以南。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控制黄河以北的袁绍决战官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他统一北方打下基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20余万众、号称80万大军东进,与孙吴联军大战于赤壁。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之后刘备据汉中,孙权占据东吴。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夺汉献帝皇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同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到公元25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三国鼎立局面从出现到结束也就5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也进入了中原地区,不过多是安置在中原,而不是侵略。但随后西晋的暴政和八王之乱的出现,为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政权提供了契机。整体上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和东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敕勒和柔然等民族。从西汉中叶起,原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匈奴不断的南迁,被汉朝廷安置于今陕西、甘、宁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此时的匈奴主要战斗力都被打败,一部分西迁,更所的是选择了降服。到东汉时期,南迁的匈奴人口越来越多。东汉末南匈奴呼厨泉单于率部归附曹操。曹操把匈奴分散安置在西河、太原、雁门、新兴、上郡和河东6郡。此时的鲜卑摆脱匈奴的控制之后,在东北发展起来。鲜卑的主要部落有中、东、西三部,后联盟瓦解,其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等发展起来,也卷入了西晋末年的动乱。而敕勒活动在漠北,柔然活动在西域。由于北魏的防守,并未能武力扩张到中原。

当时,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氐、吐谷浑和西域诸族。东汉时期,大批羌族就东迁到今甘肃、陕西地区。东汉末年,羌人参加了农民起义,被董卓镇压后,参加割据混战。三国时期,关中的羌人主要分布在北地、新平、安定等郡。汉中也有羌人,但因长期与汉人同居,已与汉人无太大区别。汉武帝时,氐族被安置在酒泉郡。三国时期,氐族被迁到关中诸郡。吐谷浑居住于青海地区,与中原政权保持和亲关系。西域诸族与中原的关系时断时续,整体上没有大的战争。

自汉武帝解决匈奴的侵扰问题,北方的少数民族大多选择依附汉朝。而在汉朝的内迁政策下,各少数民族纷纷汉化。到东汉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汉化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又因为曹魏的军事战斗力较强,防守北方,所以北方的少数民族在三国时期较少发生侵扰战争。而是到西晋末年,参加了割据混战。

东汉未年,由于军阀混战,曾经为董卓,孙坚,陶谦等人的上司张温原是大司农。在185年与副将执金吾袁滂讨伐胡人首领北宫伯玉。董卓为破虏将军与荡寇将军周慎。去讨胡羌联军。张温令董卓率领三万人去讨伐羌族的先零部落。羌人与胡人联军,把董卓军队团团围住,董军缺粮,装做要去捕鱼充饥,在堤堰掩护之下。悄然撤退。周慎也军败,丢掉大量军资撤回。

北宫伯玉是东汉未年羌胡的首领,凉州的军阀。184年十一月在湟中反叛,立北宫伯玉为将军,将时任凉州督军从事边允,与凉州从事韩遂劫为人质,不予放还。叛军见阿阳县无法攻破转攻打金城郡,斩杀金城郡大守陈懿。韩遂被羌胡叛军劫持并推举为首领,以诛宦为名,举兵造反,聚众十万,先后击败皇甫嵩,张温,董卓,孙坚等东汉名将 ,后受朝廷招安,拥兵割据,长期独立三十余年。与马腾马超联军显威西北。

东部的轲比能,鲜卑人,早期的小首领,因为勇敢作战,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成为众人推为大首领。

袁绍占据河北时,黄巾起义失败的农民,都逃向北方投奔轲比能。

轲比能势力从此势力强大,高举军旗,连营成寨,进退有度,曹操西征马超韩遂关中十一路诸侯时,钟繇在苏伯河间叛反,反间了轲比能,率三干骑兵随阎柔平定苏伯叛反。

在218年,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反叛,要归顺扶罗韩,扶罗韩率一万多骑兵去迎接。能臣氐部落又嫌扶罗韩不能成事业。转投轲比能,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迎接。并与能臣氏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在酒场上杀死扶罗韩,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轲比能,轲比能对泄归泥也特别友善。步度根也为此埋怨轲比能。

以后,轲比能率军协助乌桓作战,魏军曹彰为骁骑将军,率兵北征大败鲜卑乌桓联军,轲比能逃到漠北,后来恢复和中原政权关系,贡献称臣,派人向朝廷送贡马匹曹丕成帝后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在二二一年,轲比能将五百余户魏国人驱遣出鲜卑地区,让他们回到代都居住,但与还是与魏通商。

轲比能与东部鲜卑首领的素利,步度根三部也互相斗争,素利向鸟桓校尉田豫求救。田豫认为相互兼并后,轲比能势力会更大,危害北边会更深,要显示魏国威信,救助弱小,惩罚不良凶恶。他独立成行率领精锐士兵,深入到鲜卑人控制的地区,鲜卑军很多,在魏军前后,抄掠截断进退之路。

田豫勇敢前进,距鲜卑军十里余时,扎下营寨烧起拾来牛马粪,火着烟起来后却悄悄撤走,轲比能以为田豫军还在哪里扎营。等着发兵围困。发现魏军撤走后,又急速追击到马城,将其团团围困。

田豫严密防守,令司马树立起旗帜,奏起鼓乐。率步骑兵从南门杀出,使鲜卑军注意力都集中到哪里,拚搏攻击。而田豫又率领精锐骑兵,从北门冲出,揭鼓大叫冲杀。两面都发起冲击,鲜卑军措手不及大败。田豫率军远远追杀二十余里,鲜卑军被杀尸体布满了原野。

步度根在轲比能相互进攻下,其势力日益衰弱,只得守住太原,雁门郡,对跟随轲比能的泄归泥说,你父亲被柯比能所杀,你不报仇还跟仇人一起,还不如回归跟我在一起,我和你骨肉至亲,从不认仇。从那以后,泄归泥与其部下又头奔步度根。

轲比能不能坐认不管,想率兵去追。没有追上步度根,泄归泥率三万户来到雁门郡内,归附曹魏雁门太守牵招。牵招下令军队把追击的轲比能军打败,杀死了轲比能的弟弟苴罗侯。轲比能与乌桓归义侯王同,王寄等也结下怨仇,由牵招又亲自率领泄归泥等攻打轲比能,在云中故地打败轲比能。

二二四年轲比能再来攻打素利。被田豫出奇兵击退。次年轲比能又进攻并州被并州刺史梁习击退。

轲比能大量兼并草原各部。多次攻击素利,心怀反叛之心,却假象恭顺。并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我与素利有仇,派兵攻讨。田豫协助素利,我在阵上,见您来了,马上撤军。步度根处处抢掠,又杀死我弟弟,反诬蔑我是强盗。我们落后,不知礼义,但我们接受了天子印绶。牛马尚知水草之美,何况我们也有人心。请将军为我们在天子面前明情“。

鲜于辅得到轲比能信后,上报朝中,曹丕又派田豫招纳安慰。使轲比能的势力,因此更加强盛,统领大军有十万多人,抢掠所得,平均分配,当面处理,从不私贪,部下愿意为他效力死命,非常敬畏他。有可能重新形成早期檀石槐一样的鲜卑统一强大势力大国。

魏国的田豫派夏舍为翻译,被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所杀死。田豫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等出寨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率兵返回到马城时,又被轲比能率三万多人把田豫军围困住七天七夜。上谷太守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

二三一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出祁山。与轲比能串通好,兵扎石头城,遥相呼应,却被魏将牵招率军打退,诸葛亮迅速撤军。轲比能也退回草原。

二三三年,轲比能诱使步度根反叛,投奔自己并结亲。率领万余人在陉北迎接步度根的人口家产。被并州刺吏毕轨令苏尚,董弼等部率军阻击。轲比能在楼烦与苏尚董弼血战,在战斗中杀死了苏尚,董弼。曹丕急令秦朗率领中军出击,讨伐轲比能和步度根,打溃了步度根,轲比能。泄归泥再度叛降魏国。后来轲比能杀了步度根。

两年后幽州刺吏王雄,派勇土韩龙刺死轲比能,换成了他弟弟成律归为王,其政权立刻崩溃瓦解。鲜卑民族再次陷入混战之中,曹魏的边陲因此得以安宁。

步度根是鲜卑大单于檀石槐其子和连即位后,无才无能力又贪淫腐败,无法服众,众叛亲离在北地郡被人射死。其子骞曼年小,兄子魁头代立。后蹇曼长大与魁头争国,部众离散,魁头死,弟弟步度根立为王。是代郡以西,鲜卑人三分政权之一。叛离的三分势力集团,为步度根在太原雁门等地。轲比能其众在幽州的代郡上谷等地,外部为鲜卑素利,小学教育网,弥加,阙机部分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等地。

步度根是比较亲魏的,步度根中兄扶罗韩也是大人,别有拥众数万人,为大帅。儿子泄归泥最后将其部众都降魏国封归义王。赐幢麾曲盖鼓吹,居并州如故。

素利称雄于塞外很早为王,服于鸟桓单于,待袁绍败亡时,素利接迎曹操,袭击鸟桓时,获马干匹,时鲜卑人甚为异人,在田豫打败了轲比能马城之围后,素利也进军追击,没有打垮轲比能,使其入河朔漠南。素利给田豫赠金,田豫遂与田豫赠绢五百匹,两人故交友好。

素利部长期同魏友好,素利也终老于魏国。当时还有乌桓之王骨进,是汉未当时最厉害人物,在汉未率领匈奴各部大人,入侵北方边境,掠牛马财物甚众。曹操在白山之战,骨进大败,几为所虏。几年休养实力回复,又数犯边境,被为田豫所败,最后骨进部也投降于田豫。

素利二二八年死后,其子年少,以成律归统其众。更早是匈奴部单于,早就被曹操化为五部迁入山西内陆都变化了成为农民。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贴一句宾四先生在《国史大纲》里的话:“若以两民族两国家之历史相比并观,则常见此时或彼升而我降,他时彼降而我升。”希望所有的历史爱好者都能好好地理解这句话。

回归正题,问题问“三国混战一百多年,为何没有异族入侵?”实际上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提问者读史太浅。既然,提问者以“三国”混战【一百多年】来问,那肯定至少是从汉末黄巾之乱开始算起,鄙人不才,纠正一下,这段时期,异族是有过入侵,甚至也为东汉朝廷制造过巨大的威胁,后来即使在曹丕篡汉后,北方的异族势力也曾一度是曹魏的威胁。

那么,首先来看一看有过哪些入侵。

中平元年,中原河北各地黄巾之乱爆发,与此同时,西北凉州爆发了羌胡之乱,其声势也差点让东汉朝廷放弃三辅等地。

中平四年,张举张纯率乌桓之众叛乱,声势亦大,战火燃及幽、并、青、冀四州。

后来又有匈奴联合白波贼入侵河东、兖州等事例,这些都是当时异族的入侵的实例。

到了曹丕篡汉之后,三足鼎立,各方局势都大体稳定,但河北并非相安无事。鲜卑轲比能虽未能入侵,但也一度给曹魏在河北带来很大的压力。

那么,有人会问,汉末如此混乱,为什么就没有异族政权与曹刘孙等人共争天下呢?

其一,文化差异,当时的匈奴、鲜卑、乌桓、氐族、羌族等异族胡人都是没有文化的蛮夷,以原始部落形态生活,对当时中国(当时人意识与口中的中国)的入侵也都是流寇式烧杀劫掠而已,【这是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所导致的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后来的轲比能“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这是文化上的一种大进步,他也给曹魏制造了巨大的麻烦;生长在中国,从小研习儒经的刘渊等人则在文化意识形态上更是一种飞跃,虽然仍改不掉胡虏嗜杀(当然也存在民族仇恨等因素)之习性,但相对来说进步已经非常大。

其二,当时各民族内部部落之间也或多或少存在着内部争斗,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争斗。第一种情况如当时凉州羌胡之乱,各部落之间接连发生火并至于最后只能做到以马腾、韩遂为首的诸多军阀割据关中;第二种情况如匈奴自西汉宣帝以后因南北匈奴分裂而走下坡路,而适逢鲜卑、乌桓的崛起,匈奴与乌桓、鲜卑间也相互攻伐(也并非一昧相争,乌桓和鲜卑关系较近,常相互联合与匈奴战争,三个民族也曾联合侵汉)。

其三,当时各诸侯也利用这些善战的游牧民族为自己所用。如刘虞怀柔政策使得乌桓、鲜卑乐为其效命;袁绍矫制安抚乌桓各王,“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后来袁熙、袁尚兵败便投奔乌桓,欲借其势收复河北;曹操在平定河北后,也收了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部落的骑兵;关中的韩遂等人本是被羌胡挟持而起兵成诸侯,与曹操的战争中,羌族、氐族对关中军阀们的支持与帮助也是表现出来了……因为有些异族胡人自身依附在诸侯、军阀,所以对当时河北、中原等地破坏相对来说也是较少的(凉州、三辅等地破坏程度较严重,但这是东汉整个朝代羌患严重的问题,绝非韩遂、边章等人一朝起兵所致)。

一民族的文明自觉需要有漫长的时间(华夏民族经历了夏、商、周,在春秋末开始渐渐产生思想文明),或也可以学习更强大文明的影响提升自我文明,但这也是需要时间,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没有史料让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学习中华文明的历程是如何(近代我国在学习西方之路是屡受坎坷挫折,这种坎坷和挫折应是必要的),汉末及三国时期,显然这些民族文化意识还尚未达到整合部落建立政权、国家的地步,这也就是他们充其量要么入侵中国像流寇一样,要么就是依附在其他诸侯为其所用的原因。以上就是鄙人不才所能分析到的三点原因,希望能对提问者以及同样怀此疑问的广大历史爱好者有助于解惑。

本文标签:

内容编辑:网络
育儿书籍

最新儿童教育信息推荐

儿童网首页 | 教育资讯 | 入园入学 | 育儿知识 | 文化素养 | 幼儿园教育 | 语文教育 | 图片资源 | 儿童视频 | 幼儿园 | 机构

Copyright © 2022 儿童教育学习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01863号  专业的儿童教育网提供幼儿教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资源、亲子教育培训服务  商务合作:13503769300

儿童网、家庭教育网、小学教育网、幼儿教育网、儿童学习网、亲子育儿知识综合门户 幼教网 儿童网地图 儿童网信息列表